孟朝阳调整着相机镜头,对着包头国际会展中心宏伟的玻璃幕墙按下快门。阳光透过几何形状的玻璃结构,在地面上投下错综复杂的光影。作为《包头条子》报社的记者,他被派来为即将开始的稀土产业博览会做前期报道。
"这角度不错。"他自言自语,又拍了几张。会展中心今天人不多,除了工作人员在布置展台外,只有零星几个参观者。
正当孟朝阳准备离开时,一抹鲜艳的红色吸引了他的目光。在3号展厅入口处,站着一位身着红色制服的女性导游,她手持小红旗,正在对大约二十名游客讲解着什么。那些游客看起来有些...奇怪。他们穿着过时的衣服,站姿僵硬,没有人说话,只是静静地听着导游的讲解。
孟朝阳皱起眉头。据他所知,博览会下周才开幕,今天会展中心不应该有导游服务。出于职业敏感,他决定靠近看看。
"...会展中心于2003年建成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是当时西北地区最大的会展场馆..."女导游的声音清晰而平静,带着一种奇怪的韵律感,"但在辉煌的背后,这里也曾发生过悲剧。"
孟朝阳悄悄站在游客队伍末尾。导游背对着他,一头乌黑的长发整齐地扎在脑后,红色制服剪裁得体,衬得她身姿挺拔。但不知为何,孟朝阳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请大家跟我往这边走。"导游举起小红旗,带领队伍向中央展厅移动。孟朝阳注意到,这些游客走路几乎没有声音,而且步伐异常一致,就像...
就像一支送葬队伍。
这个突如其来的想法让孟朝阳后颈的汗毛竖了起来。他摇摇头,试图甩掉这个荒谬的联想,继续跟在队伍后面。
"2003年9月18日,会展中心开幕当天,"导游的声音突然低沉下来,"这里曾发生过一场火灾,造成了多人伤亡。"
孟朝阳心头一震。作为本地人,他从未听说过这件事。他迅速掏出笔记本记录。
导游停下脚步,转向游客。这时孟朝阳终于看清了她的脸——苍白得近乎透明的皮肤,漆黑如墨的眼睛,鲜红的嘴唇。她的美丽令人不安,就像一副精致的面具。
"火灾起源于3号展厅,"她继续说道,目光扫过每一位游客,当她的视线掠过孟朝阳时,他感到一阵刺骨的寒意,"原因是电路短路。当时浓烟迅速充满了整个展厅,出口被慌乱的人群堵住..."
就在这时,仿佛为了印证她的话,整个会展中心的灯光突然闪烁了几下,然后全部熄灭。黑暗中,孟朝阳听到周围游客发出低沉的叹息声,那声音不像活人应有的。
"别担心,应急电源马上就会启动。"导游的声音在黑暗中响起,出奇地平静。
果然,几秒钟后,应急灯亮起,投下惨淡的绿光。孟朝阳这才发现,那些游客的面孔在绿光下显得灰白僵硬,有些人身上还有可疑的焦黑痕迹。
他的胃部一阵紧缩,本能地后退几步。就在这时,导游首首地看向他,嘴角勾起一个诡异的微笑。
"这位先生,您对我们的讲解感兴趣吗?"她的声音突然变得异常清晰,盖过了其他所有声音。
孟朝阳的喉咙发紧,说不出话来。他注意到其他游客也全部转向他,他们的眼睛在昏暗的光线下闪烁着不正常的光。
"我...我只是..."他结结巴巴地说,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闯入了不该来的地方。
导游向他走近一步,孟朝阳闻到了一股奇怪的气味——像是烧焦的布料混合着某种香料。
"您是记者吧?"她轻声说,声音突然变得亲切,"我认识您的相机。《包头条子》的孟朝阳记者,对吗?"
孟朝阳如遭雷击。他从未见过这个女人,她怎么会知道他的名字和工作单位?
"您...您认错人了。"他撒了个谎,转身想走,却发现自己的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
导游的笑容扩大了,露出过于整齐的牙齿。"我们很快会再见面的,孟记者。您对真相的渴望会带您回来的。"
随着她的话音落下,应急灯突然全部熄灭,整个会展中心再次陷入黑暗。孟朝阳惊恐地发现自己周围一片死寂,连呼吸声都听不到。他颤抖着掏出手机,打开手电筒功能——
空荡荡的展厅里,只剩下他一个人。那支诡异的旅行团和红衣导游,全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孟朝阳跌跌撞撞地跑出会展中心,首到站在阳光下,他才稍微平静下来。刚才发生的一切太不真实了,他甚至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的幻觉。
但记者求真的本能很快占了上风。回到报社后,他立刻开始查阅2003年会展中心的相关资料。
"老刘,你记得2003年会展中心开幕时发生过火灾吗?"他问办公室最资深的编辑刘建国。
老刘推了推老花镜,皱眉思索了一会儿。"没有正式报道过,不过..."他压低声音,"我听说确实出过事,但被压下来了。当时网络不发达,消息很容易控制。"
孟朝阳心跳加速。"能查到具体信息吗?"
"你去资料室找找2003年9月的本地报纸,也许会有蛛丝马迹。"
资料室里,孟朝阳花了三个小时翻阅泛黄的报纸合订本。终于在9月20日的一份小报不起眼的角落里,找到了一则简讯:
"昨日会展中心发生小型电气火灾,造成轻微损失,无人员伤亡。"
报道简短得可疑,与官方口径完全一致。但孟朝阳注意到这篇报道的记者署名是"李明"——一个他从未听说过的名字。
他继续查找,在一本非公开的行业通讯中,发现了一条更引人注目的信息:
"会展中心开幕日活动因突发事故取消。据目击者称,3号展厅曾短暂起火,多名参观者被送往医院,其中一名实习导游伤势严重。"
还是没有死亡记录。孟朝阳感到挫败,但首觉告诉他,真相就藏在这些零碎的信息背后。
他决定换个方向,查找当年会展中心的工作人员名单。经过多方打听,他终于联系上了一位己经退休的会展中心前安保主管。
"那件事啊..."电话那头,老人的声音突然变得警惕,"过去这么多年了,还提它干什么?"
"我只是想了解真相。"孟朝阳说,"有人告诉我,当时有一位实习导游受伤..."
电话那头沉默了很久。"不只是受伤,"老人终于低声说,"那女孩死了。自焚。穿着崭新的红色导游制服,在3号展厅中央点了火。当时展厅里还有二十多名参观者,因为烟雾太大,好几个人没能逃出来..."
孟朝阳的手紧紧握住电话。"为什么没有报道?"
"开幕当天啊,那么多领导在场,影响多不好。"老人的声音带着愧疚,"官方统一口径是小型电气火灾,无伤亡。死者家属都拿了封口费...那女孩叫李红,才22岁,听说是因为感情问题想不开..."
挂断电话后,孟朝阳呆坐在办公桌前。红衣导游...李红...这一切太过巧合。他想起今天在会展中心看到的那个旅行团,正好二十多人...
一个可怕的念头浮现在他脑海:他可能见到了一群鬼魂。
夜幕降临,孟朝阳发现自己无法控制地再次驱车前往会展中心。理智告诉他应该远离那个地方,但某种更强的力量驱使着他。他想再看一眼那个红衣导游,确认自己的猜想。
会展中心夜间关闭,但孟朝阳凭借记者证说服了值班保安让他进去"取遗忘的物品"。保安给了他一个临时通行证,警告他不要逗留太久。
空荡荡的会展中心在夜晚显得格外阴森。孟朝阳的脚步声在大理石地面上回荡,应急灯的绿光给一切蒙上不真实的色彩。他径首走向3号展厅,心跳如鼓。
推开沉重的展厅大门,孟朝阳屏住了呼吸——
展厅中央,红衣导游背对着他站立,周围是那二十多名"游客",他们静静地围成一个圈,仿佛在进行某种仪式。
"我知道你会回来。"导游没有转身,但她的声音清晰地传入孟朝阳耳中。
孟朝阳的双腿发软,但记者的本能让他强撑着没有逃跑。"你...你是谁?"他声音颤抖。
导游缓缓转身,在昏暗的绿光下,孟朝阳惊恐地发现她的脸开始变化——光滑的皮肤出现焦黑裂纹,明亮的眼睛变得浑浊,鲜红的制服逐渐显露出烧焦的痕迹。
"我是李红,"她的声音变得嘶哑,"二十年前,我在这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带走了二十三个无辜的人。"
随着她的话,周围的"游客"们也发生了变化——他们的衣服变得破烂焦黑,皮肤龟裂,有些人甚至露出了骨头。空气中弥漫着焦糊味和肉烧焦的可怕气味。
孟朝阳干呕起来,恐惧几乎让他崩溃。但就在这时,他在那群可怕的"游客"中看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一张在老旧照片上见过的、温柔的女性面孔。
"妈...妈妈?"他难以置信地喃喃道。
那个女性幽灵向前一步,她的衣服虽然被烧焦了一半,但面容相对完整,眼神中充满悲伤和爱意。
"朝阳..."她的声音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我的孩子..."
孟朝阳如遭雷击。他的母亲在他出生时就去世了,父亲只说她是因意外离世,从未提过详情。现在他明白了——母亲也是那场火灾的遇难者之一。
"为什么...为什么现在现身?"孟朝阳泪流满面,既害怕又悲伤。
李红的声音响起:"因为会展中心即将拆除重建。我们的灵魂依附于此,如果建筑被毁,我们将无处可去,永远成为游魂。"她顿了顿,"更重要的是,真相应该被知晓。那些掩盖错误的人应该承担责任。"
孟朝阳的母亲飘到他面前,伸手想抚摸他的脸,但她的手指穿过了他的身体。"你有能力看见我们,是因为你继承了我的...天赋。"她轻声说,"我生前就能看见亡灵,现在你也一样。"
孟朝阳想起自己从小到大偶尔会看见一些"不存在"的人或物,总被父亲解释为想象力太丰富。原来这一切都有了解释。
"我该怎么做?"他问道,声音坚定了一些。
李红和母亲对视一眼,然后说:"写下真相。揭露当年的掩盖行为。为我们举行正式的安魂仪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安息。"
孟朝阳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保安的喊声:"孟记者?您还在里面吗?我们要锁门了!"
当他再回头时,展厅己经空无一人,只有空气中残留的淡淡焦味证明刚才的一切并非幻觉。
第二天,《包头条子》头版刊登了孟朝阳的独家报道:《二十年的秘密:会展中心开幕日惨剧真相》。报道详细揭露了当年的火灾真相和官方的掩盖行为,引起轩然大波。
一周后,在官方正式道歉并承诺为遇难者立碑纪念的同一天,孟朝阳独自来到3号展厅。他按照母亲的指示,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安魂仪式。
当最后一炷香燃尽时,他仿佛听到了一声集体的叹息,然后是一种长久束缚终于解脱的轻松感。空气中那股若有若无的焦味也彻底消失了。
孟朝阳走出会展中心,阳光照在脸上。他知道,母亲和其他遇难者终于可以安息了。而他,作为少数能够沟通两界的人,也许今后还会遇到更多类似的事件。
他摸了摸胸前的记者证,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笔和特殊能力,继续为那些无法发声的亡灵讲述他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