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生家庭的诸多复杂关系中,父母对子女的偏爱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现象。许多人秉持着 “手心手背都是肉” 的观念,认为父母理应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做到不偏不倚。
从普世价值观来看,公平对待子女确实是一种理想的家庭相处模式。然而,深入探究人性的本质就会发现,绝对的公平在现实中难以实现,期望父母对所有子女一视同仁,这种想法未免过于理想化。
以具体事例来看,前几年网络热议的一个家庭中,有一对兄弟。哥哥自幼聪慧,学习成绩出众,家中墙壁贴满了他的奖状,最终顺利考入名牌大学。弟弟则对学习缺乏兴趣,性格调皮,让父母操碎了心。
父母的关注焦点几乎都集中在哥哥身上,家中的资源也优先向哥哥倾斜。弟弟内心满是委屈,却得不到父母的重视,还常被拿来与哥哥比较,被指责没出息。哥哥毕业后获得一份好工作,父母更是将他视为全家的骄傲,西处炫耀。弟弟在家庭中处于边缘地位,承担家务劳动,却很少享受到家庭的关爱与资源分配。
与之对比,另一个家庭里,姐姐成绩平平,但善良懂事,主动承担家务并照顾弟妹;弟弟成绩优异却自私自利,从不体谅父母。然而,父母仅看重弟弟的成绩,对姐姐的付出熟视无睹,为弟弟购置昂贵的学习资料和玩具,对姐姐的需求却敷衍对待。
这两组家庭清晰展现出父母基于利益考量,依据孩子的学业表现和未来发展潜力,将孩子区别对待,全然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前几年,老家村里有户人家育有一儿一女。自孩子出生起,父母便对儿子呵护备至,女儿则如同家中的小丫鬟,自幼便承担家务并照顾弟弟。
家庭经济困难时,父母让女儿辍学外出打工,供弟弟读书。即便弟弟长大后游手好闲,父母依旧偏袒他,声称他是家中传宗接代的关键。女儿无论如何努力,在父母眼中都比不上弟弟。
与之相反,另一个家庭虽也存在重男轻女思想,但母亲较为开明,她看到女儿的聪慧好学,便暗中支持女儿读书,而父亲则固执地将大部分资源给予儿子。随着时间推移,女儿凭借自身努力考入优质大学,获得良好发展;儿子却因过度溺爱而一事无成。此时,父亲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却己无法挽回局面。
这正反两个案例深刻揭示了传统观念对父母偏爱的影响,以及这种偏爱导致的不同结果。
深入剖析父母偏爱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人性的本能角度出发,人具有趋利避害的特性,父母也不例外。当家庭资源有限时,父母往往倾向于将资源给予他们认为最有出息、最能为家庭带来利益的孩子。
这如同农民种地,会选择将种子播撒在最肥沃的土地上,期望获得丰厚的收获。父母认为,对有出息的孩子加大投入,未来孩子取得成就时,家庭也能从中受益,获得荣耀。然而,他们忽略了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需要平等的关爱与关怀。
情感偏好对父母的偏爱行为也有着重要影响。当孩子在性格、爱好或外貌等方面与父母相似时,父母会产生强烈的亲近感,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己。这种亲近感会促使父母不自觉地对该孩子给予更多的偏爱。
例如,热爱唱歌的父亲,若有一个同样热爱唱歌的女儿,他很可能会对女儿格外关注,亲自教导她唱歌,带她参加各类音乐活动,而对其他孩子的关注则相对减少。
传统观念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重男轻女、嫡长子继承等传统思想在部分父母心中依旧根深蒂固。在这些父母的认知里,儿子是家庭的支柱,女儿将来会嫁入别家,因此在资源分配和关爱给予上,会明显偏向儿子,给予儿子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而对女儿的发展和需求关注不足。这种观念使得许多女儿在成长过程中遭受冷落,无法获得平等的关爱与发展机会。
面对偏心的父母,许多人常采取一些错误的应对方式。有些孩子会频繁与父母争吵,指责他们的偏心行为,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让父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给予自己更多的关爱。然而,这种做法往往适得其反,父母会认为孩子不懂事、不孝顺,进而更加坚定自己的偏心立场。还有些孩子会拼命讨好父母,期望通过付出赢得父母的认可与关爱。但父母往往将这种付出视为理所当然,即便孩子做得再好,也难以改变父母的态度。
实际上,面对父母的偏心,我们应保持平和的心态。我们无法改变父母的行为,但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
不要一味地讨好父母,寻求他们的认可,而是要专注于自身的发展,努力活出精彩的人生。
在父母需要照顾时,我们应根据他们过往对待自己的态度适度付出。若父母给予我们公平的对待,我们应履行照顾的责任;若他们依旧偏心,我们也不必过度勉强自己,应学会保护自己的权益和感受。
生活犹如一场漫长的旅程,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我们不能因为父母的偏爱而迷失自我,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我们要明确自身的价值并非由父母的偏爱决定,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来实现。我们应治愈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积极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