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人性天书后传
绝密人性天书后传
当前位置:首页 > 同人 > 绝密人性天书后传 > 第7章 让你瞬间清醒的 3 个人性真相

第7章 让你瞬间清醒的 3 个人性真相

加入书架
书名:
绝密人性天书后传
作者:
成事之道
本章字数:
4786
更新时间:
2025-03-29

很多人研究人性,就是期望能像拥有透视眼一样,把身边人的心思看得清清楚楚,避免自己稀里糊涂掉进坑里。但我得先告诉你,人性这东西,表面上高深莫测,充满变数,可一旦掌握了底层逻辑,其实也没那么神秘。

就拿看透人性这件事来说,记得这系列课程还没推出的时候,有个好奇心爆棚的粉丝跑来问我:“有没有什么绝招,能让我一下子就把身边人的真实面目看清楚?”

我当时笑着回答:“这还不简单,你就设想自己像《西游记》里被妖怪抓住、法力全失、落魄到极点的孙悟空,看看周围人的反应,保准能见识到最真实的人性。当你混得风生水起,好比孙悟空在花果山当美猴王,威风八面的时候,反而很难看到人性的真面目,因为大家都对你满脸堆笑、恭敬有加。”

说起我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就不得不提《西游记》里唐僧师徒的经历。他们踏上取经之路,就如同我们在人生的漫漫长途上闯荡,一路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不同模样。

第一点,从底层打拼能见识到真实人性。

这就好比孙悟空的经历,孙悟空一开始在花果山,那可是风光无限,手下一群猴子猴孙,对他绝对拥护和爱戴,周围的妖怪也都敬畏他三分。

可当他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的时候,曾经那些围绕在他身边的朋友,那些对他阿谀奉承的妖怪,全都没了踪影。以前和他称兄道弟的牛魔王,也忙着经营自己的地盘,不再和他有任何瓜葛。

这不正应了《增广贤文》里说的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吗?当孙悟空落魄时,才见识到最真实的人性,曾经的热闹和追捧,在他失意的时候瞬间消散。

这就像《罗织经》里提到的 “世之愚人,多以奢为华,以简为陋,不辨善恶,不识美丑”,那些在孙悟空得势时围绕左右的,又有多少是真正能看透本质,不因权势而趋炎附势的呢?

从《遥远的救世主》的角度来看,这就是文化属性的体现,弱势文化造就依赖强者的群体,当强者失势,依赖便瞬间崩塌 ,孙悟空失势后被众人抛弃,正是这种文化属性的映射。

再看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借宿的经历。他们来到一些村庄,村民们一开始对他们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师徒西人的价值判断。

如果村民觉得他们是能带来好运、能帮忙解决问题的,就会热情款待;可要是觉得他们只是普通的和尚,甚至可能会带来麻烦,就会态度冷淡,甚至驱赶他们。

比如在一个干旱的村子,村民们一开始对唐僧师徒爱搭不理,当孙悟空施展法术求来雨水后,村民们立马变得热情无比,杀猪宰羊地招待他们。

这就如同我们在生活中,当我们身处底层,没有什么资源和能力的时候,很难得到他人的尊重和重视;而一旦我们有了价值,别人的态度就会发生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增广贤文》里 “有茶有酒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说的就是这种在现实利益面前,人际关系的真实写照。

第二个人性真相,不要高估感情,很多关系都是以利益为驱使的。

就拿唐僧师徒和牛魔王一家的关系来说。孙悟空和牛魔王曾经是结拜兄弟,感情看起来十分深厚。可后来因为红孩儿想吃唐僧肉,和孙悟空师徒产生了冲突。孙悟空为了救师父,与红孩儿大战,最后请观音菩萨收了红孩儿做善财童子。这一下,牛魔王和铁扇公主就不干了,他们觉得孙悟空害了自己的孩子,昔日的兄弟情瞬间化为乌有,与孙悟空反目成仇。后来孙悟空为了过火焰山,找铁扇公主借芭蕉扇,铁扇公主哪肯轻易借给他,还对他百般刁难。

这就像《罗织经》里说的 “人皆有弱点,恶者抚之,善者误之”,牛魔王一家因为爱子心切,这一弱点被引发,原本的兄弟情谊在利益冲突面前不堪一击。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看似坚固的感情,在利益面前往往不堪一击。前一刻还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下一刻因为利益冲突,就可能成为敌人。

在《遥远的救世主》里,丁元英就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多时候受利益驱动,他布局格律诗音响公司,从商业角度巧妙利用了人性和利益关系,最终实现目标,也揭示了感情在利益面前的脆弱性。

再看《西游记》里那些妖怪之间的关系。有些妖怪原本井水不犯河水,可一旦发现唐僧肉这个巨大的利益,就会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孙悟空师徒。比如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他们本是太上老君的童子,下凡为妖后,一起谋划着抓住唐僧。可当他们被孙悟空打败,自身利益受到威胁的时候,又会各自为战,甚至互相埋怨。

这就如同商场上的企业,平时可能是竞争对手,但为了共同的利益,也会选择合作;而一旦利益分配不均或者出现新的矛盾,合作关系就会破裂。

正如《增广贤文》所讲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在利益的驱使下,无论是妖怪还是人类,很多关系都会因此发生变化。

第三,永远不要抱怨人性。

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经常遇到被妖怪欺骗、被村民误解的情况。比如在乌鸡国,国王被妖怪变成了和尚,唐僧师徒好心帮忙,却被假国王诬陷。孙悟空等人虽然气愤,但他们没有一味地抱怨人性的险恶,而是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他们明白,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有看透人性,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

《罗织经》里说 “事之难易,不在大小,务在知时”,唐僧师徒深知在面对复杂的人性状况时,知晓时机、采取行动比抱怨更重要。

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常常会遇到付出真心却得不到回报的情况。就像唐僧一心向佛,想要普度众生,可有些地方的百姓却对他的佛法并不感兴趣,甚至还嘲笑他。但唐僧没有抱怨,而是继续坚持自己的信念,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化他人。

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如此,当我们付出却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时,不要抱怨别人忘恩负义,而是要反思自己是否对人性有足够的了解,是否在付出的时候没有考虑到人性的复杂性。

《增广贤文》里 “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提醒我们要以理解和反思的态度去看待人性中的种种现象,而不是一味地抱怨。

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了人性,才能在生活中更加从容地应对各种人际关系和挑战,不再被人性的表象所迷惑,也不再因为人性的复杂而感到失望和痛苦。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