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纪是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延续了约 8000 万年,这一时期恐龙种类繁多,下面为你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恐龙:
### 肉食性恐龙
- **霸王龙**
- **特点**:又名雷克斯暴龙,是白垩纪 - 古近纪灭绝事件前最后的非鸟类的恐龙种类之一。它体型巨大,成年霸王龙体长约 11.5 - 14.7 米,高度约 4 米,头高近 6 米,平均体重约 9 吨。其头骨巨大且厚实,咬合力惊人,据推测可达 10 万牛顿左右,是己知咬合力最强的陆地动物之一。
- **生存时期与分布**:生存于晚白垩世的马斯特里赫特期,约 6850 万至 6500 万年前,化石主要发现于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等地。
- **棘龙**
- **特点**:一种大型兽脚类恐龙,最大个体估计体长可达 18 米,体重约 7 - 20 吨。它最显著的特征是背部有一排高大的神经棘,形成一个巨大的帆状物,这可能用于调节体温、展示求偶或威吓对手。棘龙可能是半水生动物,以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为食。
- **生存时期与分布**:生存于白垩纪中期到晚期,约 1.12 亿年前 9700 万年前,化石发现于非洲的埃及、摩洛哥、突尼斯等地。
- **南方巨兽龙**
- **特点**:己知最大的肉食性恐龙之一,体长可达 13 米,体重约 7 - 8 吨。它的牙齿非常锋利,呈匕首状,适合切割猎物的肉体。南方巨兽龙具有强壮的后肢和较短的前肢,行动较为敏捷。
- **生存时期与分布**:生活在晚白垩世的科尼亚克阶,约 9500 万年前,化石发现于南美洲的阿根廷。
### 植食性恐龙
- **三角龙**
- **特点**:角龙科三角龙属的草食性恐龙,它最显著的特征是头上有三只角和一个巨大的头盾。成年三角龙体长约 7 - 9 米,体重可达 6 - 12 吨。这三只角和头盾不仅可以用于防御肉食性恐龙的攻击,还可以在求偶和争夺领地时发挥作用。
- **生存时期与分布**:生存于晚白垩世的马斯特里赫特期,约 6800 万至 6500 万年前,化石主要发现于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等地。
- **甲龙**
- **特点**:甲龙科甲龙属的恐龙,身体覆盖着厚厚的骨质甲片,就像身披一层坚固的铠甲,这些甲片可以保护它免受肉食性恐龙的攻击。甲龙的尾巴末端有一个巨大的尾锤,这是它的主要防御武器,在遇到危险时,甲龙可以挥动尾锤进行反击。成年甲龙体长约 5 - 7 米,体重约 3 - 4 吨。
- **生存时期与分布**:生存于晚白垩世的坎潘阶至马斯特里赫特阶,约 7000 万至 6500 万年前,化石发现于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等地。
- **鸭嘴龙**
- **特点**:鸭嘴龙科恐龙的统称,这类恐龙的嘴巴宽而扁平,形似鸭嘴。它们的头部有各种不同的头饰,有的是冠状,有的是瘤状等,这些头饰可能用于发声、展示求偶或识别同类。鸭嘴龙体型较大,体长一般在 10 米左右,体重约 3 - 5 吨。它们是群居动物,以植物为食。
- **生存时期与分布**:生存于晚白垩世,约 8000 万至 6500 万年前,化石在北美洲、亚洲和欧洲等地都有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