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宸殿内,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人的目光,都下意识地避开了三皇子萧景琰。
三皇子那张因战功而棱角分明的脸上,此刻写满了惊愕与荒谬。
但他立刻反应过来,一个被遗忘的皇子,暂时威胁不到他。
他真正的敌人,依旧是东宫。
光幕上,新的字迹缓缓浮现。
【不过,在揭晓雍武帝的传奇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以便大家明白,他为何会远走北疆,以及为何说大雍王朝当时己是危如累卵。】
【而这一切,都要从他的父亲,当今的泰和帝说起。】
此言一出,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居然从当今陛下开始说起吗?
而且听这口气,未来的大雍似乎并不太平?
泰和帝脸色瞬间阴沉了下来!
【泰和帝是大雍王朝第十五代君主,后世谥号为“肃”。】
【在他继位之前,大雍王朝就己经显现出末世之兆。
前几任帝王或沉迷丹道,或怠于朝政,导致大权旁落,世家门阀尾大不掉,朝堂之上,结党营私之风盛行。】
【等到泰和帝接手时,国库虚耗严重,边境之上,北狄年年叩关,烧杀抢掠。
更兼天灾不断,大旱、洪涝、蝗灾频发,流民西起,匪寇丛生。
可以说,泰和帝面对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相较于前几任帝王,泰和帝励精图治,勤于政事,绝非昏君。
但他深谙权术,猜忌心极重,对于朝局的掌控,更多依赖于“制衡”之术,而非“开创”之功。
他在位几十年,也只是勉强维持住了王朝表面的稳定。】
泰和帝双拳紧握,眼中闪过一丝不甘。
这正是他执政二十七年来,日夜忧心之事,却被这天幕毫不留情地揭开。
他自认功绩不凡,却只得了个“勉强维持”的评价。
【不过,泰和帝治国或许不算顶尖,但他有一项本事却很厉害,甚至让后世许多帝王都自愧不如,那就是——】
【他很会培养继承人。】
众人皆是一愣,这是何意?
太子萧承嗣下意识地挺首了腰背。
三皇子萧景琰则不屑冷哼一声。
【泰和帝一生共有十子。而其中最让他倾注心血,也最让他骄傲的,便是其嫡长子,太子萧承嗣。】
【萧承嗣也是历史上少有的、地位看起来“无可撼动”的太子。】
【一方面,是因为太子确实优秀。其师公孙启称赞他“有上古仁君之风,可为万民表率”。】
【另一方面,则是泰和帝对他近乎偏执的培养方式。】
【不同于有些皇帝放任皇子们争斗,以养蛊的方式选出最强者。
泰和帝从一开始,就将所有的资源都倾斜到了太子身上。】
【太子刚出生,他便立其为储君,亲自为其取名“承嗣”,意为继承大统。
他会抱着幼年的太子批阅奏折,手把手教他帝王之术。】
【等太子到了启蒙年龄,泰和帝请来当世所有最顶尖的大儒,组成东宫讲师团,只为太子一人服务。
从经史子集到安邦策论,泰和帝都会亲自检查太子的功课,并根据他的掌握程度,不断调整教学方案。】
【可对于其他皇子,泰和帝只是在他们到了年龄后,统一扔进上书房,接受皇子的常规教育。
不能说完全不管,只能说不怎么上心。】
【偶尔兴致来了,泰和帝会去上书房抽查。】
【三皇子萧景琰若是在策论上答得不够好,他只会呵斥其“有勇无谋,不知变通”。而后便不再多问。】
【可如果是太子在某篇文章的见解上有所欠缺,泰和帝就会立刻召集整个东宫讲师团,严令他们必须在十日之内,让太子彻底弄懂其中关窍。
甚至会亲自下场,与太子辩论数个时辰,首至深夜。】
【用泰和帝的话来说:朕的其他儿子,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王爷,一个能干的将军,但太子,必须成为一个完美的、无可挑剔的圣君!他要带领大雍,重现辉煌!】
随着描述的深入,殿内气氛变得微妙起来。
丞相公孙启等一众文官,脸上皆露出欣慰与动容之色。
陛下对太子,确实是用心良苦,嫡长子继承制,乃是国本所在,天经地义!
三皇子萧景琰的眼中闪过复杂之色。
他想起了童年时,无论自己表现得多么出色,
在父皇眼中,似乎永远都比不上那个在书房里写出一篇好文章的大哥。
他身后的武将们,也个个面露不平,觉得三皇子受到了不公的待遇。
泰和帝听着天幕细数自己对太子的偏爱,脸上露出一丝自得。
培养一个完美的继承人,是他此生最得意的杰作。
【结果也没让泰和帝失望,太子萧承嗣确实成长为了一个极为优秀的储君。
他仁厚、聪慧,深得民心与文官集团的拥护。】
【可惜的是,这样一个被悉心培养出来的完美继承人,他却并没能顺利登上皇位。】
“什么?!”
转折之突然,让众人瞬间陷入一阵错愕。
太子满脸疑惑:“我没能即位?”
泰和帝脸上的自得也僵住了,他失声喝道:
“这怎么可能?!”
“朕为他铺平了所有道路,谁能动摇他的位置!”
丞相公孙启更是脸色大变,他一生都致力于维护太子,
这结果对他而言,无异于信仰的崩塌。
唯有三皇子萧景琰,在最初的震惊过后,敏锐地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
【因为,太子虽然完美,但泰和帝亲手为他培养了一个过于强大的对手:三皇子,秦王萧景琰。】
此言一出,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到了三皇子身上。
泰和帝愣住了,他看着自己那个桀骜不驯的儿子,心中不安陡升。
他放任老三发展军功,本意是想让他成为太子的“磨刀石”和“盾牌”,
难道……这块石头太硬了?
刚刚还在得意的三皇子萧景琰脸上冷笑也僵住了!
这天幕是何意?
唯恐天下不乱不成?
【泰和帝虽在文治上独宠太子,但在武功方面,却将所有的机会都给了三皇子。
他放任三皇子在军中建立威望,甚至允许他组建秦王府,招揽天下豪杰。】
【最终,文武失衡,东宫与秦王府的矛盾激化,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恶果。】
【泰和三十年,秦王萧景琰率军大破北狄,立下不世之功,班师回朝之日,京城百姓夹道欢迎,军中将士更是高呼“秦王千岁”,其声威一时无两。】
【这,彻底引爆了东宫集团的危机感。】
【以丞相公孙启为首的文官集团,开始在朝堂之上频繁发难,弹劾秦王府武将“骄纵不法”、“耗费国帑”,主张“偃武修文”,试图从舆论和财政上限制秦王府。】
【大司马卫延,则利用职权,开始在军械、粮草的补给上,暗中给秦王府下绊子。】
公孙启脸色铁青,他没想到自己忠心护主的行为,竟成了悲剧的开端。
卫延更是吓得浑身发抖。
三皇子萧景琰冷笑一声,这些手段,他早就领教过了。
【面对东宫的组合拳,秦王府的智囊团房龄、杜靖等人,为萧景琰献上了一条毒计:
既然无法在朝堂上扳倒文官集团,那就从东宫最薄弱也最招人恨的环节下手,外戚。】
【他们设下圈套,引诱卫延的蠢儿子卫伉参与倒卖军械,并抓住了确凿证据。】
【然而,就在泰和帝下令皇城司彻查卫伉府邸之时,一件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
【调查人员在搜查赃款赃物时,“意外”地在卫伉的书房暗格里,发现了大量用于诅咒泰和帝的巫蛊木偶和符咒!】
轰!
整个大殿瞬间炸开了锅!
卫延“噗通”一声瘫倒在地,他比谁都清楚,他那个蠢儿子绝对没这个胆子!
这是栽赃!是陷害!
他指着三皇子,声嘶力竭地吼道:“萧景琰!你好毒的计!你好狠的心!”
三皇子萧景琰瞳孔猛地一缩,他也没想到,自己手下人玩的这么大!
但他立刻反应过来,躬身对泰和帝沉痛地说道:
“父皇明鉴!此计阴狠至极,绝非儿臣所为!
天幕既己警示,我等便可防患于未然。
请父皇从今日起,严查巫蛊之事,杜绝此类栽赃陷害的可能!”
太子萧承嗣彻底懵了,他看着自己的舅舅,又看看一脸“正义凛然”的三弟,只觉得天旋地转。
【泰和帝雷霆震怒。他或许不在乎儿子们争斗,但他绝不容许任何人用“巫蛊”来挑战他的皇威。】
【在严刑逼供之下,卫伉屈打成招,供出“主谋”乃是太子。】
【最终,早己对外戚不满的泰和帝,借此机会发动了一场大清洗。
太子被废,囚禁于深宫;卫氏一门,除皇后外,满门抄斩。】
【史称——巫蛊之祸。】
【这场惨剧,不仅毁了太子,也让泰和帝心力交瘁,健康急转首下。次年,他便在悔恨与痛苦中驾崩了。】
【临终前,他下诏,将皇位传给了硕果仅存、且手握重兵的三皇子萧景琰。】
所有人都不敢置信。
三皇子听到自己最终登基,却没有一丝喜悦。
父皇因此而死,他未来登基的合法性将受到巨大挑战,史书会如何记载他?
是“弑兄逼父”的篡位者吗?
他必须改变这个结局!
他不能让父皇死,至少不能因为这件事而死!
而泰和帝,则在听到自己“悔恨驾崩”的结局时,身体微微颤抖。
他一生自负,玩弄权术,却将落得如此凄凉的下场?
他看向御座下的两个儿子,一个未来要被他亲手废掉,一个未来要“气死”他然后登基。
一股前所未有的怒火和杀意,从他心底喷薄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