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大的舰队载着陈默的雄心与将士们的热血,消失在海天之际。北海城并未因主力的远征而沉寂,反而在陈默的坐镇下,呈现出一种内敛而有序的生机。稳固根基、保障后勤、震慑周边,每一项都至关重要。然而,陈默深知,欲图长远霸业,人才方是根本。尤其是那些在地方盘根错节、拥有巨大影响力的世家大族,其态度至关重要。
这一日,北海城中最负盛名的几大世家——琅琊王氏、北海孙氏、高密郑氏(皆为虚构,代表地方势力)——联名向太守府递上请柬,邀陈默赴城东“流觞园”,参加由他们主办的“暮春雅集”。名义上是文人雅士的诗词唱和,实则不乏试探这位年轻诸侯对本地世家态度、以及展示自身底蕴之意。
陈默接到请柬,心下了然。这是本地世家在舰队南下后,对他这位留守主公的首次正式“考校”。他欣然应允:“回复诸位家主,陈默届时必当赴会,聆听高贤雅音。”
流觞园,曲水流觞,亭台精巧。暮春时节,园内繁花似锦,绿意盎然。当陈默在典韦及数名亲卫(皆着便装,以示尊重)的护卫下,身着青色深衣(既显身份,又不失儒雅)步入园中时,早己济济一堂的北海名流、世家子弟、避难文士纷纷起身相迎。气氛看似和谐,却暗藏审视。
“使君驾临,蓬荜生辉!”为首的琅琊王氏家主王珣(虚构)笑容满面地拱手。
“诸位贤达盛情相邀,默荣幸之至。”陈默拱手还礼,态度谦和,毫无倨傲之色。他目光扫过,看到了坐于上宾席位的孔融、蔡邕,以及在蔡邕身边、清丽如兰的蔡琰。蔡琰对上他的目光,微微颔首,眼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与鼓励。
雅集正式开始。世家子弟与文士们或吟咏风月,或感怀时事,诗作或清丽婉约,或沉郁顿挫,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席间觥筹交错,丝竹悠扬,气氛融洽。世家家主们谈笑风生,言语间却也不乏对时局的隐忧和对陈默施政方略的旁敲侧击。陈默皆从容应对,或引经据典,或首抒胸臆,既表达了对世家力量在稳定地方、传承文化中作用的肯定,也含蓄地阐明了自己“保境安民,唯才是举”的施政理念,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令在座不少宿儒暗暗点头。
酒至半酣,丝竹暂歇。作为雅集发起者之一,同时也是北海文坛耆宿的郑玄(此世设为高密郑氏代表,非历史郑玄)抚须笑道:“今日高朋满座,佳作迭出,实乃北海文坛盛事。然吾观使君静坐聆听,尚未一展才思。素闻使君文武兼资,何不即兴赋诗一首,为雅集增色,亦让我等一饱耳福?”
此言一出,满园目光瞬间聚焦于陈默身上。有期待,有好奇,也有一丝等着看这位以武勇闻名的诸侯如何应对文事的微妙心态。孔融和蔡邕也含笑看向陈默,带着鼓励。
陈默从容起身,端起酒杯,环视全场,目光扫过那些或饱含期待、或略带审视的世家面孔,最终落在蔡琰那双清澈而隐含鼓励的眼眸上。他朗声道:“承蒙郑公及诸位贤达抬爱,默本不擅词赋,然今日盛会,群贤毕至,高论雅音,令默如坐春风,心有所感。偶得几句肺腑之言,权当抛砖引玉,献丑于诸位方家之前,还望不吝指教。”
他声音清朗,姿态坦荡,毫无怯场之意。园中顿时安静下来,只余风吹花叶的沙沙声。
陈默略一沉吟,一首深沉而充满渴望的诗篇,被他用抑扬顿挫、饱含情感的声音缓缓吟出: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诗毕,园中陷入了一片奇异的寂静。
落针可闻!
这哪里是什么“抛砖引玉”?这分明是格局宏大、意境深远的惊世之作!
开篇以“鹿鸣”起兴,描绘宴乐嘉宾的盛景(“呦呦鹿鸣……承筐是将”),巧妙地将眼前雅集与对贤才的礼遇融为一体,含蓄而真挚地表达了对在座贤达的敬重与欢迎,瞬间拉近了与世家文士的距离。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这几句,将对贤才的深切思慕与求而不得的沉吟焦灼,表达得淋漓尽致,情真意切,首击人心!让那些怀才不遇、或尚在观望的士子们,无不心头一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以眼前暮春夜空景象为喻,无比生动地刻画了乱世之中,贤才如南飞乌鹊,盘旋寻觅,却难觅可托之良木的彷徨无助!这正是席间许多避难文士和尚未找到明主的世家才俊心中最真实的写照!
最后,“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陡然拔高,气魄雄浑!以山海为喻,表明自己渴求人才的胸怀如山海般广阔,永不满足;更以“周公吐哺”自励,发出“天下归心”的豪迈宣言!这是何等的志向、胸襟与求贤若渴的姿态!
整首诗,既有《诗经》的古朴典雅,又饱含建安风骨的慷慨深沉。将对贤才的渴望、对乱世的忧思、对未来的宏图,完美地融为一体!更难得的是,其情之真,其意之切,其志之远,深深契合了在场所有有识之士内心深处对明主、对安定的期盼!
短暂的死寂之后,是雷鸣般的掌声与抑制不住的惊叹、喝彩!
“好!好一个‘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使君胸怀,包举宇内!” 郑玄拍案而起,激动得胡须微颤。
“此诗……此诗道尽吾辈心声啊!‘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何其贴切!” 一位从兖州避难而来的名士,眼中竟有泪光闪动。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使君之志,可昭日月!” 王珣等世家家主也纷纷起身,由衷赞叹,看向陈默的目光中,原有的审视己彻底被震撼与钦佩取代。陈默不仅展示了远超他们预期的文采,更通过这首诗,无比清晰地传递了他尊重人才、渴求贤能的强烈信号,以及那囊括天下的雄心!这对于寻求稳定依靠和未来发展的世家而言,无疑是最有力的定心丸和号召!
孔融与蔡邕对视一眼,眼中满是欣慰与激赏。蔡琰望着场中那个瞬间成为所有人焦点的身影,看着他从容应对西方赞誉的英姿,听着诗中那深沉的情感和宏大的志向,心湖荡漾,一抹动人的红霞悄然飞上双颊,眼中情意流转,更胜园中春色。
这场由世家主办的雅集,因陈默一首《短歌行》(后世命名)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陈默不仅完美通过了世家的“考校”,更以一种无比风雅而震撼的方式,向整个北海乃至更广阔地域的士林,宣告了他对人才的渴求与包容天下的胸襟!
雅集之后,陈默求贤若渴、胸怀天下的名声不胫而走。北海城中,乃至周边郡县,许多尚在观望的寒门才俊、避难名士,以及寻求政治出路的世家子弟,心思都开始活络起来。太守府收到的自荐书和求见帖,悄然增多。陈默坐镇北海,稳守根基,招揽贤才的大幕,随着那“呦呦鹿鸣”之音,正式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