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政更是将咸阳的政务交给蒙恬,自己亲统泾水河渠工事。
随后更是二十三县的县令与将军们大吼着“轻兵决水,死战干渠!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赢政看了一会儿,摇摇头关上了视频。
“蒙毅,你继续看,若是有用的,便记下来。”
“唯!"蒙毅答道。
吩咐完,赢政便拿起案上的公文,开始批阅起来。
……
视频中,开始播放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之后的画面。
“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陕西总督孙传庭主力,乘胜攻占西安。”
“第二年,建立大顺政权,称帝!年号永昌。”
“李自成真正君临天下,完成帝业,也正是在这一年的三月十九日攻占beijing,到四月三十日,这四十二天。”
“在京城的四十二天,也是大顺王朝,乃至整个明末农民战争的转折点。"
“攻占beijing,覆灭明朝之后,大顺政权,竟然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之中,一路败退逃窜,完全没有了当初占领西安之时的称帝气势!"
“拥兵百万的大顺政权,也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就迅速灭亡,辛苦打下的江山,也全都给清王朝做了嫁衣。”
“迅速败亡的李自成,自然也成为后世之名的反面典型教材。
“明末开始的各种野史,也将李自成的故事,编成各种不同的版本。"
“在野史之中,李自成的败亡被编的花样繁多。”
“诸如,李自成进京后,迅速腐化,农民军骄奢……的剧情也在后来的野史小说戏曲之中被大书特书。"
“抛开野史,前期雄心勃勃,气吞山河的李自成,在攻占京城之后,真的突然就腐化了吗?"
“如果没有,那么他的人生为什么会翻转得如此之快?”
“首先,要先看看他在京都的四十二天里,都做了什么。"
“在真实的史料之中,哪怕李自成已经称帝登基。”
“四月初,李自成接见京城乡老询问民间疾苦之时,依然是带着大绒帽,穿着天蓝箭衣的朴实着装。"
“而传说之中迅速腐化的大顺农民军,进入京城之后,也是纪律严明,但不抄掠。”
“个别违法军纪的农民军士兵更是以手足钉于前门左栅栏上。
“约法三章的军纪,也是大顺农民军迅速进入京城的保障。”
“即使在敌对方,也不少对大顺军有肯定的评价。”
“恨李自成道咬牙切齿的明末官员杨士聪,也承认了农民军在山海关兵败前纪律严明,甚至都人嫁女与贼营者甚多甚以为荣。”
“而几百年后的清代史料,也给李自成的治理能力正了名。
“在beijing农民军之下的周边县城;吏不敢舞文,民不敢犯禁邑甚安之。”
“京城周围,也是布帆安稳。”比起崇祯上吊之前,实乃少有的太平时光。”
“可惜只有短短的四十二天,李自成在京都之时,推行了不少政策措施,想把自己的统治意志贯彻下去。”
“比如废掉了明朝早已腐化了的厂卫制度,将宫廷的太监名额,压缩到了千人的规模。”
“迅速派部队官员接管各地州县,推行三年免粮政策,将京城各地逃亡地主的荒地分给农民。”
“崇祯十六年三月李自成在襄阳置上相、左铺右弼、六府侍郎、郎中等官地方设防御使、府尹、州牧、县其下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永昌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京设天佑殿大学士,增置六府尚书,设弘文馆、文谕院、谏议、直指使、从政、统会、尚契司、验马寺、知政使、书写房等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