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通历史:开局剪辑十大盛世
视频通历史:开局剪辑十大盛世

第436章

加入书架
书名:
视频通历史:开局剪辑十大盛世
作者:
未知
本章字数:
3456
更新时间:
2024-07-14

陈圆圆和吴家亲人都成了李自成的人质,为保全家人性命,吴答应与李自成议和,为防李自成有诈,又私下以黄河南北分治为条件向多尔衮求助。

四月十三日,李自成亲率六万大军奔向山海关。

此时,被年初以来的一系列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李自成,对当时军事对峙的严重性是估计不足。

而吴三桂拖延时日,等待清军。

在派赴清军求援的使者携带多尔衮的复信返回山海关后,吴三桂马上又致书多尔衮,求其“速整虎旅,直入山海”。

李自成直至行抵关门之时,吴三桂派去接洽投降的代表妄图脱逃。

他才发现吴三桂假投降的真实意图,但已贻误了轻兵速进夺取关门的有利时机。

而多尔衮却在接到吴三桂的二次求援信后,经过一昼夜的强行军,于二十一日抵达关门十五里之外。

四月二十一日,多尔衮利用吴三桂所处的危急局面,逼迫吴三桂放弃联清击李的政策而彻底投降清朝。

四月二十二,吴军初败,吴三桂求救于多尔衮,多尔衮将计就计,趁吴三桂与李自成谈判之际,突然向李自成发动攻击。

在一片石战役中吴三桂联合清军击溃李自成。

此时皇太极已经在前一年去世。多尔衮把年幼的顺治帝以及朝廷由东北的盛京迁都至京都。

……

当看到这里的时候,各个平行世界之中的观众们,一片唉声叹气,各个心中沉重无比。

虽然早就知道结果,但看到江山真的丢掉的时候,心中还是空落落的。

清兵入关后,由于各种势力的对比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清廷又实行了高官厚禄收买的政策,亡明官僚纷纷归降清朝,吴三桂见事不可为,也放弃了拥立明太子的主张。

作为降清的汉族地主阶级的代表,吴三桂和清廷之间仍有着相当大的距离。

首先,吴三桂之乞师击李,打的是“复君父之仇”的旗号。

吴三桂致多尔衮的第一封求援信,表现了他最初对联清击李这一重大问题的基本立场。

在此信中,吴三桂屡称明朝为“我国”、“我朝”,称清朝为“北朝”。

也就是说,此时的吴三桂是以明朝臣子的身份向清朝求援。

请兵之目的也是“灭流寇”,并使明朝得以“中兴”,而不是让清入主中原。

在消灭农民起义军之后,将以“子女玉帛”和部分土地作为对清朝出兵的酬谢和报答。

这样引清兵入关似乎就显得名正言顺了。

但此时的吴三桂,并不代表以后的吴三桂。

并不是说吴三桂是后来变质的。而是一个人的本质如何,原则底线如何,就决定了这个人在以后面对抉择的时候,会选择什么样的结果。

崇祯虽然是个垃圾废物,但最后没有选择变节,而是选择自杀。

这一点,或许是这个人唯一的一个亮点了。

但这并不能掩盖崇祯身上的问题。

也不该成为后人们吹捧崇祯”君王死社稷”的素材。

至少,当时那些无数被崇祯逼死的百姓,不会感受到一丝一毫崇祯的高尚。

然而,吴三桂连这一点都没有。他投降李自成的时候,就已经说明他对大明的忠心也十分有限。

投降清朝,亦是如此。

吴三桂在降清之初,仍与明朝残余势力保持着一定的联系。

也正是说明这一点。

和其他降官不同的是,投降后的吴三桂还拥有一支由自己独立统率的部队。

因此,在入关之初,清廷对其外示优宠,内存疑忌,并未授之以事权。

除在政治上对其严加防范之外在军事上,也只是利用他对李自成起义军的仇恨,使其率兵追击李自成。

六月,吴三桂师出山东,平定李自成余部,九月,又从英王阿济格西征李自成。

顺治二年八月,在李自成主力基本被消灭之后,清廷将其从前线调回,“出镇锦州,对于清廷的这种安排,吴三桂了然于心。

而吴三桂的心理,也开始类似于后来被刘邦制裁的楚王韩信。

他想称王,掌控一方,而清廷却逐渐开始对他施压削弱,于是,吴三桂和清廷之间的矛盾愈加尖锐。

终于,在康熙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73年,吴三桂开始造反,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起兵造反,意味着吴三桂正式造反。

此时的名号虽然是打着复明但已经与当年的心理完全不同了,此时吴三桂的心中,早已接受明朝的覆灭。

目的,只是为了自己的权势,实在令人作呕。

而由于清廷对于汉人的杀戮,无数有心反清之人,也忘记了吴三桂曾经屠杀朱明后裔和屠杀农民甚至屠城的行为。

积极响应吴三桂的号召,一时之间,贵州、湖南、福建、广东、四川、广西、山西、河北,从者云集。

康熙十七年,三月初一,吴三桂在衡山设坛,举行郊天登极之礼,国号为周,年号昭武。

随后,吴三桂军连战连胜。

即使他的皇后去世了,精神受挫的吴三桂亲自指挥军队,仍然对清军造成了极大的重创。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